励大师

首页 > 交流杂谈 > 正文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品牌打造(浅析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趋势)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启示

文化自觉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实践中生成的。我们要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和指引下,通过文化自觉的实践活动,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楚雄州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楚雄州建设民族文化强州规划》和《楚雄州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施纲要》,全州开展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调查,从语言、古籍、音乐、乐器、戏曲、舞蹈、民间工艺、民间美术、建筑、服饰、仪式、节庆、民间文学、传统体育14个方面进行了全面普查。翻译出版了《彝族氏族部落史》《彝文典籍精选》《梅葛》《查姆》《彝文文献译丛》等100多部古籍。楚雄州正在将《查姆经典古籍》作为世界记忆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全州组建有业余文艺团队2500支,品牌团队123支,已形成“县市周周演、乡镇月月演、村级季季演”的文艺展演体系。

创新性发展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的要义在于继承,如果失去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楚雄州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组织专家学者通过10年的努力,编译出版了共106卷的《楚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使彝族毕摩文化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研发了含有9449个彝文传统文字符号字符集的彝文输入法软件,结束了彝文几千年靠手工传抄传承的历史。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加以改造,以新的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创造性转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提升、完善,扩大其影响力。楚雄州通过办好民族赛装文化节等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以来,延续永仁县直苴彝族千年赛装节的文化根脉,立足云南绚丽多姿的民族服装服饰资源,放眼国内外服饰文化演进潮流,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了“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赛装文化蜚声国内外,赛装节成为全国的知名民族节庆品牌,直接带动全州彝绣产业年产值突破亿元。整理出版了《中国彝族医学基础理论》《中国彝医方剂学》《中国彝族药学》《彝族医药荟萃》等专著,“彝医水膏药疗法”“彝族药认知方法”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助力彝乡大健康产业建设。

法治建设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保障。仅2018年,楚雄州就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保护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服饰文化条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域乡风貌特色规划管理条例》等3个民族文化地方性法规,这在全省也有示范性,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支撑。

当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保护和发展意识不强,方式方法简单。有的地方和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很多工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计划中,对“软实力”建设力量偏软。表现在,一方面保护方式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普查、征集、陈列,价值利用不充分,影响力微弱;另一方面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内核的挖掘和提炼,跟不上时代步伐和群众需求,满足不了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期盼和审美体验。

二是投入不足,项目带动力不强。随着各级各地方和社会上对民族文化关心关注的热情高涨,投入与需要的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各地基本依靠上级支持来开展民族文化工作,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对民族文化工作统筹协调不到位,没有总体规划,造成重复投入和低水平维护的现状。

三是民族文化人才匮乏。从事民族传统文化的现有人员中兼职多、专职少,特别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传承人断代明显,民族民间老艺人、传承人去世后,年轻一代难以担负起传承的重任,制约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正逐渐被商业化和外来影响所消融变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难度加大,民族语言口传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险。

五是宣传力度有待加强。部分群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晓率低,需要加大宣传,全社会主动投入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中来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关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做好云南省民族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宝藏,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文明、服务群众、振奋精神的作用,以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做好当前民族文化工作,需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问题:一是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二者要相辅相成。二是创新与创意的关系,创新是理念,创意重在实践。三是鲜活与生活的关系。既要取材于乡土民情,也要能回馈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大众,还要讴歌新时代,唱响劳动美、进步美。四是“活动”与“活跃”的关系。一方面,传统文化只有“活”起来,才能传下去;另一方面,只有更广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基础,才会使文化工作活跃起来,文化领域单位“活的更好”,文化事业“活”出精彩。五是高原与高峰的关系。下功夫打造艺术精品,克服有数量缺质量的现状,改变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同时,云南省民族文化工作者还要植根云岭高原这片厚土,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蹄疾步稳,迈向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高峰。

(一)提高认识,增强民族文化自觉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工作范畴加以研究,以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振奋民族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共同推动,深化民族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各级各部门应加大对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实现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全面小康协同促进、融合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方投入,形成合力,确保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健康持续地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抓实基础,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切实抓好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艺创作等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策和措施,定向培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专业人员,建立一支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专兼职民族文化工作队伍。定期选派专家进行指导,输送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成为新一代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者。

(四)打造精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必须依靠文化精品,文化繁荣必然要推出文化精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的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文化精品不仅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鲜明特点和生活方式,还要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作出应有贡献。

感谢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