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大师

首页 > 交流杂谈 > 正文

孟母三迁发生在哪里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家都一定知道"孟母三迁"这个成语,《三字经》中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讲的就是孟母教育儿子孟轲的故事。

那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哪里呢?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在济宁市的东面,有个下辖的县级市叫邹城,邹城就是孟子故里。

在那里,不仅有孟庙、亚圣府,还有三迁大街、三迁祠、三迁公园,甚至还有三迁祠小学。

答案解析:“孟母三迁”讲的就是孟母教育儿子孟轲的故事,孟轲就是孟子。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姬姓孟氏,名轲,是当时的邹国人。邹国就在现在的山东邹城,所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山东省。

本来孟子家住在墓地旁,孟子每天学着来墓地上坟的人哭哭啼啼,孟母觉得对孩子影响不好,于是把家搬到了集市旁,结果孟子在这里学着商人整天吆喝,孟母又怕孟子沉迷于商贾之术,荒废学业。于是又搬到了一所学堂旁边。在这里孟子都跟着先生们学知识和礼节,并且在妈妈的教育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成为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搬了三次家。“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对中国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深远。

后来,人们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01孟母三迁告诉我们,母亲的伟大不仅在于生,更在于育

因为父亲早逝,孟子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住所靠近墓地,孟子就经常和小伙伴学做丧葬的事情。孟母思虑再三,毅然决定迁居,把新家选在了庙户营村。当时的庙户营村是一处集市,商贾云集。不料他们的新邻居是一个屠户,而模仿能力极强的孟子,经常率领着小伙伴,模拟杀猪宰羊的过程,玩得不亦乐乎。于是,盂母就把家迁到了子思书院附近。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名叫孔伋,曾受业于曾子。书院里传出的琅琅书声,深深地吸引了孟子。而演习周礼,“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也成了孟子最喜欢做的游戏。

入学后,孟子跟随老师学习“六艺”。起初觉得新鲜有趣,可日子久了,渐渐觉得枯燥,便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正在织布的母亲问他:“学到什么程度了?”孟子漫不经心地答道:“跟以前差不多。”

孟母听后一言不发,拿起刀来,割断了织布机上全部的纺线。孟子惊呆了,愣了半晌,喃喃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断机一样,损失都是难以挽回的。求学和织布都要依靠点点滴滴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迎来最终的成功。”

十五岁的孟子很受触动,从此发愤读书,终成为一代圣贤。

所以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支持,还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孟母的三迁和“断机杼”,就没有后来的孟子的成就。

02育人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极大

孟母三迁,主要改变的就是学习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习环境,一般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种。孟母三迁,主要迁的是社会环境。

有人把孟母说成是助推学区房的第一人,是不准确的。当然,打压学区房并不是否定好的便利的学习环境,而是打压过度的房产炒作。

孟母的每一次搬迁,不是为了买卖或转租房产,而是考虑是不是有利于孩子的学习。

“一迁”是因为住在山脚下、墓地旁,丧葬活动多,孩子爱热闹、爱模仿,就不利于学习。

“二迁”是因为住在集市上,邻居是个杀猪的,吵闹异常,孩子还喜欢和小伙伴玩模拟杀猪的游戏,不利于学习。

“三迁”才找到了学校旁边,琅琅的读书声和周礼的演习都成为了吸引孩子的关键,所以才定居下来。

孟母考虑的地方,不是自然环境的漂亮,不是居住条件的舒适,而是学习环境的优劣。

也有可能,孟母用的是排除法,但凡不利于孩子学习的环境,就换掉。那些嘈杂的、热闹的、容易让人注意力不集中的环境,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当然,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里,换房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就要想办法改变我们的小环境。

相对于社会环境来说,家庭环境就是小环境;相对于家庭环境来说,孩子的学习课桌就是小环境。

家庭环境,主要是父母的态度和支持力度。父母是不是爱学习,是不是严而有爱?是不是能够做到有效陪伴?

学习课桌,主要是指在家学习的场所,可以是一个房间,也可以是一张课桌。最好不要有太多的玩具及电脑设备。

电脑或手机,可以放在公共区域,按照既定的规则使用,这样可以避免网络沉迷或注意力分散。


什么是射频(射频消融术是什么?)

射频是指无线电频率,射频消融即是通过射频消融仪器所释放的无线电频率作用于局部病灶,杀死局部病变细胞,从而达到治疗

8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