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大师

首页 > 交流杂谈 > 正文

纺织工具各类商品价格(古代纺织工具有什么,名称等)

1.原始腰机

甲骨文中"帛"字造型已初步可见早期原始织机的端倪。"巾"字犹如织机上的根轴,上布丝线,而"白"字表示织工。这样整个帛字就是一幅织工在原始腰机上进行织作的形象。另外,从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情况来看,也可以推测其基本构成。

浙江余杭良渚山中出土了原始腰机玉饰件,包括三对相距约35厘米的镶插端饰,从端饰的形状我们可以推知该腰机的构造,包括卷布轴、经轴和开口刀。��布轴是一对夹辊式的长棒,夹住织物以作机头,轴的两端上腰背可以得到固定,玉端饰的外大内小造型也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开口刀两端的玉饰如簧片,外薄而光滑,其作用是在无综丝开口的情况下,用此刀按一定规律穿过经线,将刀竖起,使经线分成上下两层,形成开口,供梭子引纬而过。

此后,再放平此刀,打纬后抽出,故此刀兼有打纬刀的功能。经轴截面形状一平�`圆,平面朝内,以供足蹬,圆面朝外,以减小经丝受力的不匀。这样,织造者在使用良渚织机时,先将整好经线的织机上身,用腰背把卷布轴系于腹前,再用双脚蹬起经轴,使织机上的经线基本平齐,一手用开口刀逐一穿过经线,竖起,开口,然后用木质的细棍或梭子绕线引纬,再用开口刀打纬后抽出,然后开始下一纬的织造。织完一定长度后经轴翻转一周放出若干经线,卷布轴则相应卷入相同数量的织物。很显然,这三根有玉端饰的轴,正与甲骨文中帛字下"市"的造型相似。

1978-1979年间,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对贵溪县鱼塘乡仙岩一带的春秋战国崖墓群进行了清理,共清理18座墓,其中出土大量纺织品和纺织工具部件,这批工具虽然已残,但还能看出其属于较为复杂的原始腰机部件。卷轴两副是最容易确定的工具,原名夹布棍,每副由两根截面为半圆形的木棍组成,两端削鸭嘴形,合拢后呈八字形,用以固结背带。两副长短相差很大,长者为64.6厘米,短者为23.8厘米,由此可知当时织物的幅宽也有两种,一种甚宽,约在50厘米左右,一种较窄,约在15厘米左右。

原名导经棍的部件由竹管制成,两端各有长条形通孔孔内尚留有细麻绳一段,棍长73.8厘米,与石寨山出土青铜织具及佤族所用的原始腰机作比较,可知这一部件应是分经具,细麻绳应是作为提筒时所用。综杆在此中很难寻找,

引纬工具总体来说还是一种梭杆式的工具,无论是原名的梭、杼或引纬杆等都是同一意思,从外形来看,则以原名为梭和引纬杆的两件更接近,不过定名为梭杆更好。至于开口杆与挑花杆并无严格区别,原名为清参刀的一件,就以开口杆为名更好,其棒体圆形,但刀部呈鸭舌状,通体光滑,原名挑经刀的一件,或以挑花杆更好,它们均较短,前者全长28厘米,后者残长43.5厘米,可能是用于不同幅宽织物的开口工具。最难的是经轴,在贵溪出土的织机部件中直找不到合适的经轴部件,合理的推测应是用经桩代替经轴。原定为经轴的齿耙状木器不太可信,有可能它是用于定经的工具,作用类似于后世的定经筘,但位置是在织机后部,即分经具与经桩之间。在日本北方所用原始腰机中亦有用大孔的定经工具者,一般用于地桩式织机,因此,这有可能是一件定经工具。

2.双轴织机

双轴织机也属于原始织机,但这是一种由手提综开口、以卷布轴和经轴两轴为主要特点,卷轴和经轴均固定在机架上的织机。

双轴织机见于《列女传・敬姜说织》,文中载:"文伯相鲁,敬姜谓之日:吾语汝,治丧国之要尽在经矣。夫幅者,所以正曲枉也,不可不强,故幅可以为将;画者,所以均不均、服不服也,故画可以为正;物者,所以治芜与莫也,故物可以为都大夫;持交而不失,出入而不绝者,�y也,�y可以为大行人也;推而往,引而来者,综也,综可以为关内之师;主多少之数者,均也,均可以为内史;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轴也,轴可以为相;舒而无穷者,摘也,椭可以为三公。文伯再拜受教。"

在此段文字中,敬姜把治理国家比作对经丝的治理,一个国家机构犹如一台织机,因此这段文字也描绘了一台不带踏脚板的双轴织机。其中的主要部件包括:幅,即幅撑,控制织物幅宽用;画,即筘,打纬用;物,棕,梳理经丝或加湿上浆用;�y,开口杆,清理梭口用;综,综杆,提升经线用;均,分经木,使经丝按规律分组;轴,卷布轴;,经轴。此外还应该存在机架。

3.踏板织机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踏板织机,这从纪昌学射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纪昌"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而不瞬也"。躺于织机之下,以"牵挺的运动来锻炼目力。此"牵挺"就是织机上的脚踏提综开口机构,与汉画像石上的斜织机上的开口提综机构相似,据研究应是曲柄连杆机构,说明当时已有踏板织机,但关于当时踏板织机的结构却无详细记载。

4.提花织机

从商周时期出土的提花织物来看,当时也已经发明了提花方法及提花机。商代青铜器上的回纹绮和云雷纹绮可能是由专门的提花方法生产的,而西周时期已有织锦,也应该是由可以提花的织机进行织造的。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舞人动物纹锦,其整个图案从左到右均以锯齿状的长方形作骨架,内填对龙、对凤、对舞人等纹样,但在织物的左边约有5厘米宽的一条纹样带明显是错了,其据齿形似乎是部分地被重复了,动物的形象被破坏了。但这一错误并没有在下一纬中得到改正,而是一直地继承下去。这种错误的继承,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正式的可能控制丝织品图案经向循环的提花机。

它证明图案信息的贮存已经存在,以致被贮存的错误也不得不一直执行下去。如果不是提花而是挑花,那么,织工完全可以在下梭挑织中甚至就在这一梭挑织中就改正过来。关于织造经锦所用提花织机的形式,学术界存在有多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所用的是束综式提花织机,这在汉代的王逸的《机妇赋》中,已有描述。另一种观点根据经锦织物组织的特点,提出所用的是一经穿多综的多综片提花织机,这在《西京杂记》与《三国志・方技传》裴松之的注解中都有记载。

感谢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