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大师

首页 > 交流杂谈 > 正文

庙会文化价值(庙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绥德庙会文化:圣洁与凡俗同在的文化空间

作者丨李贵龙(书房记团队作者)

绥德,是由黄河、黄土山峁圪梁和黄风斗阵组成的版图。在其偏僻、贫瘠的外表掩饰下,充溢着文化的厚重、渊远流长和多姿多彩,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带和陕北文化的生发中心。

遍布县域的寺院道观和被称为“民间狂欢节”的庙会活动,则是历史最悠久,参与最广泛,心态最虔诚,行为最自觉,群众基础最扎实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探讨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神灵信仰,主要是指对佛教、道教、儒教和民间神灵的信仰、敬畏和敬奉。

远古时期,处于幼年时期的人类祖先,由于对大自然认识的朦胧和幼稚,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草木山石和猛兽凶禽产生畏惧,由畏惧到敬畏到敬奉,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皆为神灵,逐渐形成了自然神灵崇拜。那时的宗庙社郊制度,就是为了得到祖先神和各种自然神灵的保佑,在房屋窑洞内通过供奉和祭祀的方式,达到与之沟通。为了渲染气氛,同时举行简单的表演,达到礼神娱神的目的。对祖先神自然神的祭祀在那时极其重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保卫家国的战争一样,是国家与人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敬奉的还主要是自然神灵和祖先神,仅仅是一种隆重而虔诚的祭祀活动。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初步形成,两种教派展开了激烈的生存、发展的竞争,由单纯的礼神娱神祭祀活动,逐渐增加娱人的内容和形式,以吸引信众和扩大信民队伍。这时人们敬奉的神灵队伍中有了佛、道神灵。汉代��在绥德城西合龙山顶建有五龙祠,是供奉祖先神羽龙水仙氏的宗祠。也是已知绥�跃衬谧钤绲淖诿怼�

北魏时期,佛教盛行“行象”仪式。行象,即把佛象抬上,宝盖幢幡、执事仪仗和诸般杂耍组成浩荡队伍,游行于大街小巷、村社间,既娱神又娱人,达到弘扬佛教的作用。南北朝时,建寺院,开石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雕塑石、泥佛像的运动。

唐宋时期,寺庙的祭祀活动已由礼神娱神完全变成礼神娱神娱人的庙会活动。虔诚的宗教礼神节日变成了世俗节日,把敬神求神和娱乐休闲及简单的物资交流溶为一体,成为民间政治色彩很浓的地方性的民众民俗活动。这时期,佛、道、儒和民间神灵的寺庙道观广建,各种神灵的神职分明。各地因历史地理物质条件的不同,民俗传统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的不同,各个地方敬奉的灵神不同且各有侧重。这个时期,绥�跃衬诠憬ㄋ旅淼酪�,如至今香火旺盛的龙凤山道�、水镜寺等都在那个时期就已初具�模。

从明代始,寺庙祭祀活动完全变成宗教信仰、文艺娱乐、民俗事项和商业贸易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形成了庙会核心特征:即信众精神寄托的礼神娱神仪规;社会民众自治式的“社”或“会”组织;与集市结合的商贸经济活动;观赏与参与兼有的唱大戏耍小戏扭秧歌的娱神娱人自娱的文艺活动。将超然物外的神圣庙会与红尘凡俗融汇成一种以普通民群为参与主体,民间土壤为生存的根基,庙会为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敬神、游览、购物、娱乐和交流为内容的综合性活动。绥�跃衬诂F存寺庙道�大部分为明清时期创建。几经毁坏,几经修葺、重建,庙会香火在历史风雨的侵淫下延绵至今。

泛神崇拜是绥德民众神灵信仰的一大特点。

民众对神灵信仰的形成与选择,与其地理环境、生存条件、文化背景诸方面有着千丝万缕、血溶与水的关系。

绥德,是块苦焦的土地,干旱少雨、黄风斗阵、物产不丰,加之千百年来战火不断,好长好长一个历史时段,民众在刀光血影和饥寒交迫的肆虐下艰难地生活。在这种极其无奈的生存状态下,人们把生存、生命一骨脑地交给了神灵,希望得到神灵的佑护。盼雨水,敬龙王;防狼害,敬山神;让土安,敬土神;盼生子,敬娘娘;想发财,敬财神;祛疾病,敬药王;盼丰足有余,敬库神;祝全家平安,敬灶君……,就连碾子、石磨也尊为青龙、白虎神,安放在院子的左右方位。佛、道、儒各路诸神,更是特殊礼待,选风光险美的环境,建造富丽堂皇的宫观,塑金身,让他们在清风白云的悠静中享受人间香火。

这块土地上的信民,从来没有考虑所敬仰的是那路神灵,更分不清道、释、儒的区别所在。谈论道、释、儒那是文化人的闲事。只要是神就敬畏,达到了遇庙烧香,见神叩头的多神灵崇拜的地步。一座庙宇群被称做道教或佛教圣地,那只是以占正席被敬奉的是道是佛的区别吧了。其实,它汇聚了佛道几十尊或上百尊神灵,像一个大村子,居住着几大姓百十户人家,晨耕暮归,鸡鸣狗叫,和睦相处,各过各的日子。就是一座极简朴的小庙,也供奉着几路神灵,让他们屈居一室,象集体办公一样,各就各位,有条不紊地各例行各的公事。

为了满足信仰的需求,达到神灵佑护不留死角,每个村庄都建有庙宇,供奉着自己侧重供奉的神灵。稍大点的庙宇则由周边几个村庄合伙修建,共同敬奉。也有个别大型庙会,由十几到几十个村庄联办。如定仙��娘娘庙会,则由绥德、清涧两县六个乡镇近百个村庄组成会社,共同办理会事,其规模就可想而知了。

据统计,绥德县境内曾有1200多座庙宇,供奉着有名有姓有神籍可查的释、道、儒和民间信仰神灵三百多位。平均每个村庄就有两座庙宇,真可谓庙宇林立,神灵遍地。

为礼神娱神的庙会会事,分“死日子”和“活日子”,从正月到腊月一年四季不断,但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365个日日夜夜,在超然物外的神圣和油盐酱醋柴的凡俗两极遥不可及和密不可分、隔离与融汇中度过。在神灵的悠闲自得和农夫的辛劳中不断寻找着心灵慰籍和精神寄托,并把慰籍和寄托的寻找在香火传承的链条上代代传承。

造神是绥德神灵信仰的一大亮点。

绥德是块产生英雄和崇拜英雄的土地。

不产生英雄的土地是可悲的土地;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绥德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既有开创人类世界的祖先,又有修行向善的凡夫;既有救苦救难的民间医生,又有搏杀疆场的民族英雄。更有为人类提供衣物食品的牲灵。

绥德民众对英雄崇拜的最高境界和礼待,就是将英雄崇敬为神。一步岩蕲王庙,供奉的是出生在纸房沟的民族英雄韩世忠;定仙��药王庙,供奉的是出生在安沟村的大善人李元升;枣林坪老槐庙,供奉的是运粮救灾民的询医生;界首的分食窠娘娘庙和张家砭的虞姑庙,供奉的是母氏系族的族长和虞帝的妹妹颗首。虞姑娘娘、分食娘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韩世忠、李元升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真实人物。绵羊,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共同滋养这块土地的一种文化符号。无论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无论是人类本身,还是人类的朋友一只弱小的绵羊,只要对人类历史文明进程有贡献,或者对民生民众疾苦有关爱,按照生前有功,死后为神的原则绥德人就会尊之为神。并建庙堂,塑金身,献供品,烧香表,让他成为一种信仰,一种标帜,一种楷模,一种世代不忘的文化符号。

从绥德人造神可以看出,敬神就是敬人,神是完美人格的一种符号。在礼神的过程中,自身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我们剔除了敬神礼神过程中掺杂进去的迷信色彩,可以还原造神者最本真的初衷。

庙会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

民俗是一个民族中被广大民众共同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的享用和传承是通过一定的仪式展示和实现的。

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庙会文化,其展示和实现的仪式,主要是礼神求神、娱神娱人和商贸交流三个部分。

因庙会的规模和所供奉神灵的不同,礼神求神的仪式各不相同。

礼神的仪式一般是领牲、迎贡、烧香。领牲,是将给神灵贡献的牺牲如猪或羊,拉在庙堂前,先点香焚表,再给猪或羊的四蹄、耳朵内浇上奠酒,待其浑身抖动,即表示神灵领享牺牲。迎贡,是在唢呐鼓乐和仪仗队的导引下,将事先蒸炸好的,用白面制作的花盘状、卷卷形的食品和各色果品等“献供”迎进庙内,置于神案之上,供神灵享用。烧香,一是由会事的鸠首按时辰给神灵点香焚表,二是由朝山赶庙会的信民在神前焚烧香表。香表是人神沟通对话的物品。也有仪式特殊而繁杂的庙会,如定仙��娘娘庙会。除了迎供、烧香、领牲等仪式外,每年会期要制作800多朵直径8寸左右的纸花,扎成4米多高的五树花树,在鼓乐唢呐仪仗队的导引下,走村过舍迎到庙内,供娘娘观赏。

求神的主要仪式有送功德旗匾、寄寺、过关、包锁、开锁、偷儿女花、揭顶、喝神水、抽签、问卦、升药、抬楼子、送还愿牲、唱还愿戏等。是信众根据自己的所需,如乞求生子的、企盼发财升官的、希望消灾免难的等,举行相应的仪式。这些仪式虽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并含迷信毒素,对信民来说且是慰籍心灵、精神寄托的一剂良药和方法。因此,它有极其深厚的生存沃土。

娱神娱人仪式,主要是唱会戏。每逢会期,要给神灵唱戏。有的庙会唱皮影戏(现已消失),大多唱三天大戏。民众在礼神求神之后,进入戏场与神灵一起看戏。在文化娱乐生活贫乏的年代,看庙戏,是民众最高级别的娱乐形式。近年,有些庙会将秧歌列为娱神娱人的项目。如定仙��娘娘庙会,有两班秧歌助兴,娱神娱人又娱己。也有的把赶庙会当作春游。每年杨柳发芽,青草点点的三月三,县城内的靓女俊男,邀三携五登上合龙山,既烧香敬神,又呼吸春的清新。

商贸交流是庙会由单纯祭祀到多元集合型庙会转变的根本。寺庙道观的祭祀活动与娱乐特别是商贸融汇,是庙会千百年来永葆旺盛生力的三根砥柱。县城内二郎山庙会,已成为县域内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会期,各色商家把几条主要街道摆得海海满满。礼神娱神已被商贸活动挤到次要位置。义合、定仙��的娘娘庙会期与集日重叠,期间人潮如涌,商贾云集,已成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物资交流大会。有些位于荒山旷野的庙会,如被称作八大道教名山的蒿泉山庙会,由于没有商贸交流的经济活动支撑,会事活动就相对冷清。

庙会,由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从超然物外神圣的一极,逐渐迈入红尘凡俗的另一极,从神圣庙会转向凡俗庙会。在看似圣洁淡化、风俗盛旺的外表下,商贸交流为庙会愈加繁荣注入了无限的动力,形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民间政治与民间狂欢相结合的盛会。

寺庙道观遍布乡间,既是某地的民俗文化展示的空间,又是一座与山与水与村庄农舍共构的景观,更是某一地域内民间艺术的博物观。

寺庙道观的主体建筑、塑像、神道、乐楼、和符着其上的木雕、石雕、壁画、碑碣、楹联、面塑、匾额题刻、剪纸纸扎,都是民间艺人、民间工匠精心创作的艺术品。走进寺庙道观,在体验民俗文化的同时,能欣赏到多门类、多历史时段的艺术品,确实是探寻“美在民间”的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白家硷水镜寺内的宋代石马、一步岩蕲王庙的清代石牌楼、石佛像、义合紫台山的清代乐楼、龙凤山道观的清代壁画,和数量众多的明清碑石,是很珍贵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在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对多种民间艺术的发展传承源流直观地进行探究。除此,在广袤的山间乡野,再无法找到一处能将多种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地方。且它的展示是如此的自然、和谐,与纯真、纯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画。

庙会,披着神秘色彩的文化空间,是民众集合的产物,以普通民众为参与主体,民间土壤为根植地,以真实的场景将民俗文化在某一社群境域内呈现。庙会文化以其文化特质的双重性,纯真与虚幻、精华与糟粕交织,共同影响着受众。我们要科学地对庙会文化进行考量分析,正确地引导,让与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庙会文化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感谢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