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大师

首页 > 交流杂谈 > 正文

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 踢猫效应说明了什么道理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源自一则寓言故事:一位骑士在晚宴上被领主训斥了一顿,他怒气冲冲地回到庄园,对没有及时迎接他的管家大发脾气。管家心里窝火,回家后找了个鸡毛蒜皮的理由,又把妻子骂了一顿。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儿子在床上蹦跶,上去就给了儿子一耳光。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心情极度糟糕,一脚把正在身边打滚儿的猫踢了个跟斗。

心理学家用这则寓言描绘了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播链——对弱于自己或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人的负面情绪,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最终,无处发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牺牲品。

用心理学家的话说:坏情绪会像“病毒”一样从一个人身上传播到另一个人身上,一传十,十传百,其传播速度有时比有形的病毒和细菌的传播速度还要快。

“不迁怒,不贰过”

“踢猫效应”也折射出修养的缺失——迁怒。自然界中最容易被迁怒操纵的动物是斗鸡和蟋蟀。它们只需游戏规则制定者轻轻一挑唆,就可以怒火中烧,决绝地向对手发起攻击,最后给围观的看客们奉献一场惨烈的大戏。

孔子曾说过:“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意思是:我有个叫颜回的学生爱好学习,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会让怒气登高,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不迁怒,不贰过”,可以说是一个人难以企及的修养,但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为之努力。我们每天都会产生各种情绪,由此带来未知的纷争,就像犯罪片和游戏里,真正的幕后黑手虽然没有出现,但却是整个事件的推手。纷争都是表象,而我们的坏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才是操控“踢猫效应”的主要因素。

那么,当我们卷入负面情绪,一不小心进入“踢猫效应”的死循环中,该如何破解?

“踢猫效应”中最末端受伤的是“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坏情绪总是从社会的高级向低级转移,欺负更弱者是很多弱者常用的发泄手段。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被财主和外人欺负后,到处找不如自己的人发泄。没想到不但打不过王胡,还因为肚子饿,连不如自己的小D也打不过。最后只好欺负小尼姑,然后就“十分得意地笑了”。而在家庭关系中,孩子最容易成为弱者,这一点我深有感触。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乘坐高铁外出,快到站时,我们才发现一个背包遗失了,里面装着我非常重要的备课资料。我在极力平复情绪之后,对先生发了一通相对克制的火。不谙世事的女儿却在一旁叽叽喳喳,沉浸在即将到站的兴奋中,还时不时地刺激我一下:“妈妈,你的背包弄丢了吗?”我脸色铁青,摁住气,回答:“是的。”不一会儿,她又在座位上爬上爬下,还要玩“过家家”。我心中的火苗越蹿越高,终于在她光脚踩在地上的一瞬间爆发了:“你的脚脏不脏!你吵不吵!能不能安静点!”孩子默默低下头,乖巧地坐回座位。看到她被我训的样子,我无比难受。我明知道自己是因为丢东西而恼火,却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把她当成最好欺负的那只“猫”给“踢”了。很快我就向女儿道歉了,也承诺以后不随便发火。

修为不够,承诺来凑。其实,孩子就是我们的镜子,你怎么样,孩子就会怎么样。弱者,不止是社会上需要帮扶的人,更包括了我们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当我们内心真正意识到要善待弱者,善待孩子,也许“踢猫”事件就会大大减少。小家呵护好了,整个社会肯定会更好。

别“踢猫”,也别成为“猫”

心理学家兰斯·兰登在他的博客里记录过这样一个故事:

某家小餐馆里,一名顾客指着面前的杯子对一名服务员大声喊道:“服务员,你过来!你们的牛奶是变质的,把我的红茶都糟蹋了!”服务员连忙说:“真对不起!我立刻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服务员把那些食物轻轻地放在那名顾客面前,轻声地说:“先生,如果您要在红茶里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柠檬酸会使牛奶结块。”

顾客听了服务员的话,脸一红,小声地说了声“谢谢”,语气也没那么愤怒了。当时,兰登正好在边上目睹了这一切。等那名顾客走后,兰登问服务员:“明明是他的错,您为什么不直说呢?”服务员笑着说:“因为他当时很生气,我不能跟着他生气,否则他冲我发火,我又冲谁去发火呢?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法去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用不着大声。”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在生活、工作中,将“踢猫”的恶传递链及时斩断,不去“踢猫”,也不成为“猫”,我们就可以活得更开心,别人也会因我们而更舒心。自己发的火自己灭,别人点的火不去引,别轻易踏进“踢猫效应”的怪圈。借用《武林外传》中郭芙蓉最经典又最睿智的话:“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返回顶部